南方周末



2017年6月7日,北京, 孩子!媽媽在這呢! 媽媽看到走出考場的孩子,激動地舉著孩子最喜歡的毛絨玩具呼喚著。(東方IC/圖)

(本文首發於2017年6月15日《南方周末》)

2017年是恢復高考40周年,不少媒體都推出高考40周年的紀念專欄,一看主題,大多是 高考改變命運 。

高考確實曾經在一段時間,起著改變人的命運的重要作用。尤其對剛恢復高考那會的人來說,這一記憶是十分強烈的。

但是,不能把 改變命運 作為高考的主題曲。事實上,當高等教育已經要進入普及化階段時,還以 改變命運 作為高考的功能,這不但錯位,可能誤導高考改革與教育發展,而且會制造社會的高考焦慮與教育焦慮。改變命運,漸漸變為高考和中國教育的難以承受之重。該以平常心看待高考瞭。

從考大學到考名校

有人說,現在考上大學也很難改變命運,不像以前,參加高考,就是考上專科也改變命運。

這是脫離教育的發展與高考的變化在談論高考。1977年,中國高考人數570萬人(恢復高考第一年,報考者眾多),錄取27萬人,錄取率隻有5%。能考上的可謂鳳毛麟角。10年後,1987年,高考人數228萬人,錄取62萬,錄取率達到27%;1997年,高考人數278萬,錄取100萬,錄取率36%。雖然錄取率貌似比較高,但參加高考人數隻有300萬不到,隻有2016年參加高考人數(940萬)的三分之一,如果按2016年的人數錄100萬,1997年的高考錄取率僅僅10.6%。事實上,直到1999年,中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隻有10.5%。100個18歲到22歲的適齡青年中,不到11個接受高等教育。

但到2015年,中國高考人數為942萬,全國平均高考錄取率接近75%,部分地方高考錄取率超過90%,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達到40%。根據這些數據,上大學情況已經發生瞭極大的變化。如果再以40年前的 上大學 觀察當下的 上大學 ,無疑是刻舟求劍。

本來,社會應該根據高等教育的發展變化,調整對高考的看法。高考升學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很低時,升大學可以獲得 特殊 身份,大學生特別珍貴。直到1992年,中國都對大學畢業生就業實行 國傢包分配 ,大學畢業生有 鐵飯碗 。在城鄉二元結構的社會環境中,高考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身份(從農村戶籍變為城鎮戶籍,從鄉村走向大城市),也可改變命運。當高考錄取率在有的省份已經達到接近90%時,還希望考上大學就獲得 特殊身份 ,變得不現實。

但社會對高考的 改變命運觀 ,卻沒有很大改變。在高考進入20周年之際,隨著大擴招,社會上對待高考的看法,從以前考大學獨木橋,逐漸變為考名校獨木橋 不是要上一所大學,是必須進重點大學、名校。在那個時段,恰巧開始實施985工程、211工程,高考錄取的批次(開始設置一本院校、二本院校,後隨著民辦院校、獨立院校增加,出現三本院校)更加明顯,社會對名校的追逐,也引發基礎教育出現 名校情結 。

當高考變為名校爭奪戰後,再豐富的高等教育資源,都難以緩解高考焦慮。分析985高校、211高校、重點大學的錄取情況,目前每年的錄取率大致為2%(每年985高校錄取計劃為19萬人左右)、5%、8%,也就是說,211院校的錄取率與1977年的考大學總錄取率相當。換句話說,用改變命運來觀察當下的高考,很多人(學校辦學者、老師、學生、傢長)會認為考上重點大學,才是考上大學,考上211院校,才可能改變命運。這樣的高考競爭顯然是激烈的,尤其相比40年前、30年前,各種應試裝備(補課、培訓)都更 先進 ,競爭也就白熱化。

於是,雖然2500多所普通高等學校都納入計劃招生,授予國傢承認的文憑,可有的卻被學生、傢長視為 爛大學 ,不是因為學校辦得不好,而是被認為層次低。據統計,農村學生已經占到所有大學在校生近60%(2012年全國農村學生錄取人數占全國錄取人數比例達到59.1%,其中農村學生本科高校錄取人數所占比例達到52.5%),但輿論卻普遍認為,底層學生改變命運的機會更少,原因是,在高考競爭中,農村學生進入重點大學的比例相對較低。

針對這一問題,政府從2012年實施國傢扶貧定向招生計劃,以提高貧困地區學生、農村生進重點大學的比例。這當然是推進公平之舉,但如果以進入重點大學來論改變命運,能改變命運的學生有多少?全國每年的高考生隻有8%能進重點大學,其餘考進非重點大學的學生,怎麼對待大學?

在國際上,對高等教育有個基本的區分:當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不到15%時,是高等教育精英化階段;毛入學率達到15%,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;達到50%,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。

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早在2002年就達到15%,進入大眾化階段。但中國社會對上大學的認識,還停留在精英化階段,這是嚴重錯位的。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目的,是提高國民受教育年限和素養,接受任何高等教育學校(包括社區學院、職業學院)的教育,都應是有價值的。

高考改變命運,在意的是高考成敗、接受高等教育對人身份的轉變,而非個體能力的提高。在恢復高考已經40年之際,這種觀念還如此強烈,某種程度說明,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還主要是實現瞭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的大眾化,建立各類高等教育平等發展,各個大學辦出自身特色的高等教育局面,還有待努力。

改革進行時:淡化學校身住宅化糞池清理份標簽

高考改變命運,讓社會聚焦最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配置。這也導致中國高考改革與高等教育發展,面臨更大的挑戰。

為改變高考一考定終身的問題,2000年,多個省市推出瞭春季高考,但是,除瞭上海一直保留春季高考,到2015年再進行新改革之外,另外幾個省的春季高考很快就取消,原因在於春季高考被認為是 落榜生 的高考 隻允許往屆學生參加,隻有少數地方本科院校招生。這不符合大傢追求更好大學的心態。上海春季高考14年後,於2015年對春季高考進行改革,具體辦法是允許所有應屆學生報考,所有本市地方本科院校招生。

為考上一所更好的大學,每年高考都有大量復讀生。據統計,恢復高考30周年之際,2007年的高考復讀生達300萬,占當年高考報名人數(1010萬)的30%,一些公辦學校招高復班,甚至影響到瞭正常辦學,也被認為制造高考不公。教育部由此發出禁令,禁止公辦高中招高復生。但問題並未真正得到良好的解決,輿論普遍認為,現在的高考錄取制度下,包括志願填報方式的影響,容易出現高分落榜,學生和學校沒有充分的雙向選擇,學生經常被錄取進自己不感興趣的學校與專業,等等。

為此,從2008年起,教育部在全國各地推行高考平行志願錄取,這降低瞭傳統志願錄取方式的高分落榜風險,擴大瞭學生的選擇權,也一定程度減少瞭高復需求。但是,想進更高層次、更好大學的高考夢想,還是讓很多已經上線學生選擇復讀。被稱為 亞洲最大高考工廠 的毛坦廠中學,每年招收的復讀生就接近萬人,這些復讀生各軍營單位抽肥,有的是上瞭三本線,想讀二本,有的是進瞭二本,想讀一本。

追逐名校,從好的一方面看,可以給人動力,但是,從另一方面看,卻在制造應試的漩渦。一些在求學階段感到進入重點大學無望的學生,尤其是農村學生,初中就萌生輟學念頭,在一些農村地區,初中輟學率回潮。中考沒有考入普通高中,進入中職的學生,容易有受挫感。雖然國傢高度重視職業教育,但在一些地區,中職還被視為差生才接受的教育。在高考改變命運的心態中,社會要形成 淡化學歷,崇尚技能 的氛圍,十分困難。這會直接導致教育的質量和結構與社會需求脫節。更嚴重的問題是,整個社會存在十分功利的教育觀,即升學有用,讀書無用。

2014年頒佈的新高考改革方案,明確要取消高考錄取批次,調整志願填報方式。根據高考改革部署,2016年,已有15個省市取消三本,與二本融合;上海市從2016年起率先取消一本二本劃分,從2017起實行院校專業組志願填報方式(一所大學根據專業選科要求不同分為若幹專業組);浙江在2017年的高考錄取中,取消所有本科和高職批次劃分,並實行專業平行志願。推進這些改革的目的,是為瞭淡化學校等級、身份標簽,促進學校間平等競爭,由此淡化考生的名校情結。這是好的方向,要起到改革效果,有待於社會功利教育觀的轉變。

真正的公平

當前,高考承載瞭社會對公平的期望,分數面前人人平等,成為高考公平最直觀的表達。這種公平還需要仔細推敲,而且,分數公平也制造著唯分數論。但要突破分數公平,建立多元的高考升學評價體系,卻困難多多。

對部分農村生、傢庭貧困學生而言,可能未必真的分數面前人人平等。一個來自農村,沒上過幼兒園,在教育質量很低的農村學校讀書的學生,和在城市,從小接受更好教育的學生,在一張試卷上競爭,從一張試卷分數角度,是公平的,但教育起點和過程卻並非如此。

調查顯示,農村學生的高考平均分數比城市地一般家庭抽肥區學生低40分,這就是農村學生占大學生比例接近60%,但在重點大學中的比例卻日益走低(在2012年實施國傢扶貧定向招生計劃之前)的重要原因,由於高考分數不能和城市學生比拼,農村學生更多地進入地方本科院校、高職院校。

近年來,各地高中辦學,出現超級高中,把全省的優質生源匯聚在一校或幾校。每年,這些學校幾乎囊括全省所有考進北大清華的名額,很多人把這認為是給底層學生改變命運的通道。可事實是,農村生、貧困生能考進超級高中的極少,反而,由於超級高中全省搶生源,擠占縣中辦學空間,令農村孩子考進重點大學的機會進一步減少。

分數公平,對學生的個性、素質發展也不公平。目前的分數公平,是在設定的高考科目范圍內的公平,按這幾門高考科目的分數從高到低,結合學生志願錄取。從1980年代起,就對高考科目進行改革,也對高考內容進行調整,力圖通過科目改革,倡導素質教育,但不論是高考科目從7門到6門,還是後來各省實施的3+X,3+文科綜合、3+理科綜合,以及2014年國傢頒佈新高考改革方案,推行3+6選3,或7選3,都沒有改變按科目總分錄取的模式。

之前,為瞭矯正這一評價方式對學生個性、特長的關註不夠,而實施加分政策,包括藝術特長加分、體育特長加分、學科特長加分和綜合榮譽加分。但高考加分政策在實施過程中,卻演變為加分教育(為獲得加分而上特長培訓班 曲線高考 ),出現加分造假和加分腐敗。對此,國傢在新高考改革方案中,明確提到要取消高考獎勵性質加分,隻保留照顧性質加分。

真正擴大農村生高考公平和素質評價公平,應該實行高校自主招生和多元評價。因為從發達國傢經驗看,矯正農村生所接受教育不公平,隻能通過多元評價、過程評價實現,在升學評價中,考察學生的傢庭情況與求學經歷。關註學生的個性與特長,也必須通過多元評價。比如,美國名校評價學生,就有多達16項指標。可是,對於大學自主招生和多元評價,社會的信任度並不高,寧願要單一的分數評價,以維持脆弱的公平。

政府也想在自主招生和綜合素質評價方面進行改革突破。早在2003年,政府就選擇22所學校試點自主招生改革,到目前共有90所學校實行自主改革;從2011年起,浙江地方本科院校,試點綜合素質評價錄取改革(也稱高考成績、大學面試考察成績、中學綜合素質三位一體錄取改革),這一改革,後來被南方科大推行到全國,現今不少省份都有部分高校在省內招生時實行綜合素質評價錄取。但是,自主招生和綜合素質評價,一路走來,一路遭遇質疑。人們的主要擔心,是其中是否存在潛規則。

高考改革的理想局面,應該是招考分離,大學依法自主招生,學生多次選擇,但是,由於高考承載瞭社會對基本公平的期待,而目前有效約束權錢幹預教育、幹預招生的機制還沒有很好地建立,高考陷入大傢都知道要改卻難改的困境。

四十應不惑,但如果高考一直背負著社會賦予其 改變命運 的沉重使命,就會依然存在諸多困惑。或許,隻有整個社會意識到,高考不能再改變命運,也不該承擔改變命運的功能時,隻有消除對不同類型教育的歧視,消除社會對人才評價的學歷歧視時,高考升學、進哪一類學校,才能變為學生自主的選擇,而不是唯一的 成才出口 ,這樣的高考才會 不惑 。而這,需要改革基本的社會福利制度、教育管理制度、人才評價制度,等等。

(作者為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)



上一頁1下一頁

網絡編輯:

責任編輯:


做高考監考老師,我也很緊張!

聽力內容響起時,我連喘氣聲都不敢發出來,生怕“驚擾聖駕”。“聽力考試到此結束”,我才開始正...

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
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
AUGI SPORTS|重機車靴|重機車靴推薦|重機專用車靴|重機防摔鞋|重機防摔鞋推薦|重機防摔鞋
AUGI SPORTS|augisports|racing boots|urban boots|motorcycle boots
一川抽水肥清理行|台中抽水肥|台中市抽水肥|台中抽水肥推薦|台中抽水肥價格|台中水肥清運
X戰警多鏡頭行車記錄器專業網|多鏡頭行車記錄器|多鏡頭行車紀錄器比較|多鏡頭行車紀錄器推薦|多鏡頭行車紀錄器影片
台中抽水肥專業網|台中抽水肥|台中市抽水肥|台中抽水肥推薦|台中抽水肥價格|台中水肥清運
台灣靜電機批發工廠|靜電機|靜電機推薦|靜電油煙處理機|靜電油煙處理機推薦
優美環保科技工程-靜電機,靜電機推薦,靜電機保養,靜電機清洗,靜電油煙處理機
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xpz151zx93 的頭像
    xpz151zx93

    妍希的購物車

    xpz151zx9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